报道一:我校实践团队赴定点帮扶村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
在夏日的微风中,带着满心的热忱,6月30日,我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文艺团走进我校乡村振兴定点帮扶村——凤阳县枣巷镇黄咀村,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为村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开场舞蹈啦啦操表演一登场便点燃了现场的气氛,拉开了整个活动的帷幕。深情的朗诵《红船颂》将观众带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重温了党的诞生与成长的光辉历程,让在场的观众深刻感受到了“红船精神”穿越时空的永恒力量。花鼓表演《火火的花鼓跳起来》将活动推向了高潮,花鼓艺术团的姑娘们用精湛的技艺和热情的表演,展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歌曲《阴天快乐》如阳光般穿透阴霾,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内心的晴朗与温暖。管理学院研究生团队带来的《演讲小达人体验课》更是别开生面。通过有趣的互动和实用的技巧分享,小朋友们在欢声笑语中学习到了表达的技巧和站上台的勇气,现场气氛活跃,互动频繁。激情澎湃的朗诵《青春中国》和歌曲《我乘着风飞过来》更是激发了现场观众的爱国热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青年一代的活力与担当在节目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让村民们感受到了新时代青年的力量和希望。

活动现场掌声、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村民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文艺演出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更加坚定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黄咀村是我校乡村振兴定点帮扶村,为做好帮扶工作,学校制定了帮扶工作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统筹校内外力量,不断巩固和完善定点帮扶工作格局。此次送文艺下乡活动充分发挥了高校文化资源优势,将文艺演出送到村民家门口,让村民们近距离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进一步巩固了农村文化阵地,让文化惠民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高校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标志着我校2025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式启动。(摄影:王明浩 关雪峰)
报道二: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睦巷青锋”实践团队赴桐城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感悟六尺巷典故中蕴含的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大智慧,6月25日至7月2日,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睦巷青锋”实践团队赴桐城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期间,实践团成员在社区工作人员引领下进一步学习了六尺巷经典典故,这一典故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礼让包容的传统美德,成为桐城人民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随后,实践团走进六尺巷文化长廊,长廊通过历史图景、文献资料等,系统呈现了六尺巷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及当代实践,完整阐释了六尺巷从邻里谦让行为升华为文化符号的发展脉络。在沉浸式的观学体验中,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和谐友善价值观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以及这一文化符号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的独特魅力。在社区治理交流体验环节,文昌社区工作人员结合实际工作分享的基层调解实践案例,充分展现了六尺巷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大智慧。

此次实践活动,让实践团成员切身感受到了六尺巷中的社会治理大智慧,进一步激发了实践团师生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摄影:魏梦婷 陈思淼)
报道三:财经学院“才菁”研习社实践团队走进安徽宏村开展文化调研与传承实践活动
为深入挖掘徽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3日至7日,财经学院“才菁”研习社实践团队走进安徽宏村,开展为期5天的文化调研与传承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文化体验等形式,团队成员在古村落中感悟历史文脉,在实践中担当文化传承使命。

在文化调研环节,团队成员对国内外游客进行采访。一位外国游客赞叹道:“宏村的水系设计太精妙了,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让人着迷,这种生态理念值得世界借鉴”。国内游客表示,这里白墙黛瓦的建筑,充满着江南独有的诗意与浪漫。通过与当地非遗传承人、老手艺人的深入交流,队员们了解了宏村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和生活故事,感受到村民对家乡深深的热爱与自豪。
在宏村,实践团队通过参观月沼、南湖、承志堂等众多名胜古迹和特色建筑,解读了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特质。那些镌刻在建筑里的家训,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信守诺、崇学向善”的价值追求。实践期间,团队还开展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在非遗工坊学习毛豆腐制作技艺,记录臭鳜鱼的传统烹制方法;组织“古村寻宝”活动,去探寻建筑中的雕刻艺术。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调研,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同学们在触摸历史中增强了文化自信,更坚定了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传承者的理想信念。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持续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作用,做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让千年徽韵绽放时代光彩。(摄影:叶明峰 马梓容)
报道四:财经学院实践团深入滁州市凤阳县开展“凤韵传花鼓,丹青绘凤阳”社会实践活动
7月4日至9日,财经学院“寻脉非遗”实践团深入滁州市凤阳县,开展以“凤韵传花鼓,丹青绘凤阳”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凤阳花鼓与凤阳凤画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沉浸式调研、技艺研习与创新传播,为传统文化注入了当代青年的思考与活力。
深耕非遗现场:在技艺肌理中解码文化基因
团队与凤阳县文化旅游局、文化馆召开专题对接会,确立“历史探源-技艺传承-创新发展”的三维实践框架。在文化馆与博物馆调研中,成员们通过拍摄明代花鼓陶俑、梳理凤画起源文献,构建起非遗发展的时间脉络;在与非遗传承人座谈时,传承人深情讲述“从街头卖艺到舞台艺术”的花鼓变迁史,让成员们直观感受非遗与时代的互动轨迹。
在专项学习环节,团队行程紧凑而充实:在花鼓传承基地,大家手持传统“蛇头鼓”,学习“单点双花”节奏技法,传承人通过慢动作示范纠正握鼓姿势;在凤画工作室,成员们观摩“九道工序”完整创作流程,尝试用矿物颜料在矾纸上临摹“鹰嘴鹤腿”的造型范式。为期五天的实践中,团队收集了口述史录音和影像素材,形成涵盖技艺图谱与传承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青春赋能:用创新表达激活传统魅力
区别于传统调研模式,团队充分将艺术、传媒、社会学知识融入实践全过程:记录组通过慢动作视频拆解花鼓打法,用Vlog形式呈现凤画装裱流程;宣传组结合新媒体平台策划“非遗知识挑战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易懂的科普图文。
团队通过“传统技艺+现代表达”的创作实验,让非遗在年轻群体中“破圈”。此外,团队成员还针对非遗产业化难题,形成包含“文旅融合”“校园非遗课堂”等建议的调研报告,获得当地文旅部门的肯定。
校地协同发力:让实践成果扎根乡村土壤
实践收官日,团队与凤阳县文化馆签署《非遗传承共建协议》,约定将调研素材纳入当地非遗保护数据库,并定期开展“高校创意+非遗资源”的转化合作。“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调研数据,更是让非遗‘潮起来’的年轻化思路。”文化馆负责人在总结会上评价道。
返程前,成员们将整理好的非遗影像资料赠予当地小学,为后续文化传播埋下种子。团队后续还将通过校园非遗展、短视频矩阵等渠道持续输出成果。此次实践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实践育人”的双重价值,为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大家在基层实践中锤炼了本领、增长了见识的同时,有助于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摄影:张茹 张贝贝)
报道五:我校志愿者义务支教 守护乡村儿童快乐成长
近日,由天台县心烛志愿者协会发起、共青团天台县委员会主办的第八届暑期义教活动,在欢岙小学、落雁社区、龙溪乡黄水村及雷锋小学四个教学点同步温暖启航。来自安徽科技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温州大学等全国19所高校的52名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汇聚天台(其中硕士研究生达10余人),怀揣热忱、深入乡村,为当地的留守儿童开启一段充满知识与关爱的夏日旅程。

自2018年首次点燃“心烛”以来,这项以关爱乡村儿童、助力乡村教育为宗旨的义教活动已迈入第8个年头。今年,志愿者们初心不改,将优质教育资源直抵留守儿童家门口。活动前期,队员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采取“作业辅导+兴趣培养”的方式,通过多次线上、线下开会讨论,从自身专业特色、课程的可行性、当地的特色、小朋友们的兴趣爱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最终确定开设4门特色课程、5门文化课程、6场宣讲会和8门趣味课程。在此之余,还精心策划了破冰活动、集体生日会、百家宴、游园活动、文艺汇演等5场集体活动,旨在丰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拓宽眼界,开阔思路,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心烛”大家庭。
队员心声:双向奔赴的成长
“看到孩子们从一开始的羞涩到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眼神里充满对知识的渴望,那一刻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我校研究生胡莹在昆虫识别课后兴奋地分享。许多队员提到,孩子们一声声“老师”的呼唤,是他们坚守岗位的最大动力。

家长反馈:安心与感激
义教活动不仅点亮了孩子们的假期,也切实解决了部分留守儿童家庭暑期看护和教育的难题。“我们两口子平时在外打工,最担心的就是孩子暑假没人管。现在有大学生老师们带着学习、做活动,孩子开心,我们特别放心!”在欢岙小学教学点外,一位放下农活匆匆赶来的家长王奶奶感激地说。另一位落雁社区的家长陈先生补充道:“孩子回家后特别兴奋,说老师讲的课很有意思,还交到了新朋友。明显感觉他更开朗了,还主动跟我们分享课堂上学到的新知识。真的很感谢这些大学生志愿者!”
童言童语:快乐与期待
“老师带我们认识了好多‘朝代朋友’!秦朝有兵马俑,唐朝的诗好美,我还记住了‘七七事变’,老师说我们要记住历史!”欢岙小学的小范同学掰着手指数着刚学到的朝代,眼睛亮晶晶的。而在雷锋小学,萱萱同学则对舞蹈课情有独钟:“我最喜欢跟着音乐跳舞啦!老师教的动作像小蝴蝶飞,转圈圈的时候特别开心!”她还兴奋地补充,“英语课也像玩游戏,老师教我们用英语打招呼、说颜色,可好玩了!”落雁社区的小翁同学则对宣讲课印象深刻:“哥哥姐姐们讲的故事我都听懂了,知道了要保护自己、爱护环境。”当被问到喜不喜欢这些“小老师”时,孩子们纷纷点头,有的还悄悄画了画送给老师。稚嫩的声音里充满了对知识的热情和对“小老师”们的喜爱。
协会代表:八年坚守,心烛长明
“八年坚守,‘心烛’不灭。”天台县心烛志愿者协会负责人王同汉深情总结道,“这八年,我们见证了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高校学子,怀揣着纯粹的公益之心回到乡村,用青春的热情与智慧陪伴留守儿童成长。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温暖的陪伴,这是‘点亮心烛,温暖童心’最生动的实践。活动在帮助孩子们拓展视野、树立信心的同时,也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让他们在服务社会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深刻理解责任与担当。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家长们由衷的信任、队员们全情的投入与成长,正是‘心烛’持续燃烧、照亮前行的不竭动力。”
据悉,本届义教活动将持续至8月中旬。一批批年轻义教队员接力奔赴乡村课堂,以知识为桥,以爱心为伴,持续为乡村留守儿童照亮成长之路,也为天台乡村的夏日增添了一抹温暖而明亮的青春色彩。(摄影:雅韵台州公众号)
(特约通讯员:张古品 审核:李刚 张聪 胡文靖 编辑:李锦)